找回密码
 人工审核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快斗

[推理周边] 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

[复制链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科学家已经帮助我们认识了间歇泉的秘密,但当我们站在这些壮观的间歇泉面前时,我们仍然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倾倒于间歇泉的气势恢宏。
房间里的神秘水滴
诗仙李白在诗里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是水从中国西部的群山上蜿蜒而出,汇聚在小溪里,奔腾到黄河中,终于成了壮丽雄伟的黄河水,这就是黄河水的来源。不仅仅是黄河,世界上所有河流、湖泊、海洋里的水都能找得到它的源头,可是这世界上却有些水,彷佛凭空出现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它们是从哪里出来的。这些水并不像露水,是由水蒸气凝结成的,轻轻一弹就从叶子上掉落下来;也不像汗水,是从人体内通过汗腺分泌出体外的,洗个澡,身体凉快了也就不会再流汗了。它们从家具里出来,从地板里出来,似乎源源不断。
1873年2月初,家在英国的兰开夏郡埃克斯顿一座民居楼里的威廉发现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没有下雨,不是阴天,晴空万里的天气里整个房间受潮了似的不断地淌出水来,怎么用拖布擦拭也没办法拖干净,屋子里的一些家具都被水泡坏了,整间屋子都湿漉漉的,墙纸泡得不成样子,皱巴巴地粘在墙壁上。地板上的瓷砖也是,一天下来房子里潮湿得不能住人。可让人惊奇的是,房子的顶棚完全是干的。
滴水的房子并不是个别事例。在1955年9月的一个早晨,住在维尔蒙特的温造尔附近的沃特曼(Waterman,意为“水人”)一家的家具上出现了水滴,桌椅上、厨房里、书柜里、床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珠,整个房子好像漏雨了一样,到处都湿淋淋的。沃特曼夫人发现后,立刻拿抹布拭去这些“水珠”,可是好景不长,水滴很快又出现了。水滴有大有小,数量很多,一个水珠滴落下去,另一个水珠紧接着就出现了。父亲把一盘葡萄从一个房间端到另外一个房间时,忽然发现盘子里竟装满了水。这些水究竟是如何涌现出来的呢?负责这个地区的工程师们按出售房子的条例检查了所有的烟囱、屋顶和墙壁,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烟囱没有破裂,表面又绝对干燥,屋顶上没有积水更没有裂痕,墙壁同样完好无损,可为什么水还在不断地涌现呢?事情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至今也无法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怪石能“报时”
你听说过岩石能报时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约三百四十公里的乌卢鲁国家公园中,就有这么一块能“报时”的怪石——艾尔斯巨石。这块石头的个头十分惊人,从土著给它所起的名字就能看出一二,“乌卢鲁”在阿南格族土著语中是“庇难及和平的地方”,或是“土地之母”的意思,可见它在土著人心目中的地位。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高384米,周长9公里,据称还有2/3以上埋藏在沙漠里,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单体巨石。艾尔斯巨石可谓澳大利亚第一地貌奇观。它平地突起,无草无木,甚至没有泥土。由于体积太大,在一百多公里外就能看到它。要想拍下它的全景,要在20公里以外。
大块头也有大智慧,这块巨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黎明前,艾尔斯巨石穿着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详地躺在那广博无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胧惺忪的模样。日出时,巨石穿上了浅红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娇媚;到了正午,巨石则穿上了橙色夏装,一副朝气蓬勃、火辣辣的强悍;傍晚夕阳西下,巨石则又穿上了深红或酱紫色的秋装,一副千锤百炼、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临前,巨石则又穿上了黄褐色的晚礼服,一副高贵显赫的端庄;夜幕降临后,巨石则脱掉了所有的时装,与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闲懒散的模样;风雨前后,巨石则又披上了银灰或近于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宁静、刚毅木讷的厚重。万一遇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山雨欲来风满楼时,那就毫无办法攀登巨石和观赏她那变幻多端的色彩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番壮观景色——你可以尽情地观赏壮观瀑布中的巨石。风雨中,巨石则又换上了硕大的黑色蓑衣,迎接着暴风雨的考验,大雨过后,无数条瀑布从蓑衣上急淌直下,一派千条江河归大海的壮观景象。偶尔风雨过后,彩虹高悬天边,又好似给巨石镶嵌上了一条巨型的五彩发带。总之,很难用语言把巨石变幻多端的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奇特的是,艾尔斯巨石并非每次都会变幻不同的颜色,它很有规律,从不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块随着时间变化颜色的石头就成了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人们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的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关于艾尔斯巨石百变颜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都对巨石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做了周密的调研,而且还仔细分析了石头的成分,根据推断与考证,地质学家们认为艾尔斯巨石主要由红色砾石组成,其含铁量相当高,岩石表层的氧化物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太阳光线。此外,巨石处在沙漠中,周围没有物体挡住阳光,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石头上,因此随着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它会不断地变化其颜色。这种奇妙变幻的光影,给艾尔斯巨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而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这样的解释虽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科学家们的思路。我们相信,这个疑问一定不会成为未解之谜的,不远的将来,或许亲爱的读者你就会完全解开这个难题。
随风起舞的石头
一块重达二百多吨的石头能被风吹得颤颤巍巍,左摇右摆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在福建的东风岛,就有这样神奇的现象。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风光旖旎,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天造地设的奇石——风动石,自古以来名扬中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多少*名士曾在这里题词。
风动石,高米,宽米,长米,重200多吨,形似一只硕大的雄兔,斜立于一块卧地磐石上,两块石头互相接触的面积仅有数寸见方,与风动石巨大的身躯相比,可谓是针尖大小,几无立足之地。神奇之处也就在于此,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风动石就毫无特色可言。兀自屹立的奇石怪峰屡见不鲜,其形状之俊秀,地势之险峻,皆不输于风动石,那风动石究竟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呢?
每当海风从浩瀚的大海吹来的时候,强劲的气流使得风动石微微晃动,令人看了觉得岌岌可危,滚落下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亿万年间却始终安然无恙。风一旦停止,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
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可以摇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探奇访胜的游人,或合力以双手推之,或以两足蹬之,都只能使它摇摇晃晃却不至了翻倒。如果找来瓦片垫在石头底下,当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只要轻轻一推,风动石就会晃动起来,摇动的幅度、轨迹清晰可见。有时,来到这里的游客兴致勃勃地仰卧地上,用双腿蹬住风动石,一用力,只见偌大的奇石前后晃动,颠簸不止。
风动石虽然摇摇欲坠,却在地震中安如泰山。1918 年2 月13 日,东山岛发生了一次级的地震,岛上的山石纷纷滚落下来,风动石却不动如山,安然无恙,十分神奇。除了地震,风动石在军舰面前也不逊色,日寇侵华时,曾用钢绳套住巨石,开动军舰,企图把它拉倒,然而也是枉费心机,正如明朝程朝京所咏叹的那样,“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猜想它是外星人抛下的石玩,让地球上的人类开开眼界。也有人说这是造山运动的杰作,之所以摇而不倒,是因为重心低和相贴面小的缘故。但是,石大底小,摇摇晃晃,重心偏低而又不断转移,何低之有?况且接触面小,更容易放置不稳。这些说法不过是猜疑而已,缺乏科学论证。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
浮在水面的“浮石”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时常会看到一种漂浮在海面上呈褐色、黄色、乳白色或玻璃光泽的浮石,渔民们称它为“佛石”。他们认为石沉大海乃天经地义之事,而石浮海面纯系佛力所托。每当渔民在海面上遇到浮石,就会小心翼翼地拾起来,将它“请”到船上早已设好的“神台”上供奉起来。渔船远航之前,他们总要到浮石前祈祷一番,而海上幸运的脱险者总要加倍渲染“佛石”的力量。
居住在非洲尼日尔河沿岸的渔民们,经常采用一种小型灵便的棕红色渔船进行捕鱼。但是这种渔船既不是用木头制作的,也不是用铁皮做成的,而是用一块块奇特的棕红色石头拼接起来的。
这些石头怎么能不沉入水中,还能够载人呢?这种神奇的石头又是怎么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石沉大海”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像石头那般掉到大海里,很快沉入海底,比喻毫无消息或不见踪影,原来世界上居然有浮在水面的石头,看来不能千篇一律地说“石沉大海”了。
古代人面对如此奇特的事物,总是无法看清楚隐藏在背后的科学道理,就会认为是鬼神捣的鬼,加以供奉祭祀,或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其实这些疑问在今天看来,并不神秘。
一般的石头密度比水大,根据基础物理学原理,如果把普通的石头扔到水里,由于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就会迅速下沉。这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也就有了“石沉大海”这一涉及岩石学的成语。然而,石头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石头与众不同,称为浮石,是火山岩。石头上遍布气泡,而且比重很小,能浮于水面,故得此名。若把浮石扔到水里,不仅不会下沉,而且会像一般木头那样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在火山喷发时,火山灰和岩浆在喷向空中的同时还放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像人吹肥皂泡那样向高温的糊状岩浆里吹,形成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使其比重大大减小。当这种岩浆落到地面并降温凝固后,就形成了浮石。把它扔到海里,自然不会出现“石沉大海”的现象。
浮石内部基本上是气泡,大大小小的气泡占到浮石的78%之多,宛如现代的泡沫塑料一般。“佛石”之所以能漂浮于海面,当然不是“佛力”所托的缘故。尼日尔河上的石头船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浮石浮力很大而不会下沉,加上本身比重很轻,还有坚实耐用的特点,所以当地人都用它作为造船的材料,用以载人运货。完整的大浮石被凿成“独木舟”,小块的浮石用缆扎成石排。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看不出这种渔船是用石头制作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现代科学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看清了奥秘。
石头也会生蛋
山崖会不停地生出石蛋来,这事情说来谁也不信,可是在贵州就有这么一处峭壁,每隔三十年就会自动掉落出一些石蛋,而且形状特别像恐龙蛋,纹理、大小、颜色都和恐龙蛋化石十分神似,这是怎么一回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究竟是谁赐予山崖神秘力量,巍巍陡崖里又藏着怎样的千年之谜呢?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国贵州省三都县有个叫姑鲁寨的水族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几个圆滑的石蛋,这些石蛋大小不一,非常沉重,小的也有几十公斤,大的有上百公斤。这些石蛋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村民都把它当做“宝贝”呢?原来,村中登赶山上有个会生石蛋的石壁——产蛋崖。在靠近溪边的一壁上,平整的岩壁三三两两地排列着向外突出的圆溜光滑的石蛋。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石蛋布满了整个悬岩,就像一排母鸡按先后顺序生蛋一样,有的刚刚露头,有的已经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经发育成熟,眼看就要与山体分离。石蛋为青赤色,表面有如水断面般的纹路,纹理清晰。最后石蛋会自己脱落下来,滚落到河滩上,经河水的冲洗和河中碎石的碰撞与摩擦,越发显得光滑圆润。据当地村民讲,一只石蛋要经过三十年左右才能出生,所以能亲眼看到石蛋降生是吉祥有福的福兆。
这些石蛋,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中带一些淡黄,很像恐龙蛋,无论从形状还是从大小上看,石蛋和恐龙蛋化石都很相似;虽然没有恐龙蛋化石的蛋壳结构,但石蛋的纹路和恐龙蛋化石因长期风化形成的纹理也极为相似。如果这些石蛋果真是恐龙蛋的话,那问题就出现了:恐龙最早出现在中生代,侏罗纪时种类和数量最多。三都这个地方是5亿年前的古生代的寒武纪时形成的岩层,恐龙蛋怎么可能先于恐龙而出现在寒武纪地层里呢?经过专家的调查,这些石蛋极有可能不是恐龙蛋化石。因为恐龙蛋通常是有“蛋壳”的,但这些石蛋没有“蛋壳”,内部的结构比较均匀,不具备恐龙蛋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们到底是什
么?外形又为何呈规则的蛋状?石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对此大惑不解,啧啧称奇,有的外国游客为了弄清石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还特地敲开看个究竟,但最终也没有找到答案。对于岩石生蛋这一奇观,地质学家们考察后做出了不同的分析。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先生认为,因此处山岩处在“下泥盆纪”地质层上,它的形成已有四五亿年,在岩石最初的形成阶段和此后的挤压中,由于原始成分的差异和形状的不同,在地质运动中逐渐产生了石蛋;又有的地质学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沉积礁石透镜状的岩石,由于与周围岩石不同,经过亿年的沧桑风雨,它们相继脱离原岩石而产生;还有的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通过对石蛋外表纹路的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岩石中含矿物质的差异在地壳中受地热形成一种结晶体,在地热运动中逐渐脱离原岩石;贵州的地质学家认为,当地在久远的年代是汪洋大海,有些物质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成球状,当沧海变桑田后,由于球体的密度与其周围物质的密度不同,周围的岩石风化较快,球体失去依托,于是脱壳而出,形成了“石蛋”。他们的分析均有道理,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科学的最后论断。
2005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总工程师王尚彦博士,解开了这个谜题。王尚彦采集了产蛋崖上的岩石样本及周边类似的岩石样本,并广泛勘查了三都县附近的岩层。通过分析测定,他发现产蛋崖的石壁是由一种泥岩构成,而石蛋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灰岩成分。经过对岩石特性的充分测定和反复实验,王尚彦告诉人们,在距今5亿年前,当时贵州三都地区是一片深海海底。一些游离在深海软泥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的物理化学作用下逐渐凝聚成坚硬的结核。同时,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使软泥和结核都变成了深埋海底的岩石,软泥成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再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它们最后露出地面。当石蛋形成并露出地面后。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渐风化,但由泥岩构成的崖壁的风化速度要比由结核形成的石蛋的风化速度快30年,因此每隔30年,当外部的泥岩层层风化、完全剥落后,石蛋就慢慢露了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下山崖——这就是产蛋崖千年石生蛋的秘密所在。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产蛋崖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但这种神奇的地质现象仍然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去参观,如果有机会,你也一定要去看一看,亲眼看看这些历经沧海桑田的石头。
“白发石”的身世传奇
电影《白发魔女》里练霓裳满头白发随风飘飘的情景成为中国观众记忆里一道熟悉的画面,可是你能想象一颗普通的鹅卵石上居然长出一头飘逸的“白发”吗?这颗鹅卵石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又或者只是人工伪造的普通石头呢?这块石头隐藏了什么样的奥秘?二十年来,奇石的主人东奔西走,希望揭开“白发魔女”的身世之谜,收藏家啧啧称奇、爱不释手,也难倒了不少科学家……
“白发魔石”
田恩宏,辽宁本溪人,业余爱好就是收集石头,家中收藏了一屋子的奇石、怪石,爱石成痴在当地都出了名,当地人都称他为“石痴”。田恩宏每到一处就到当地的古玩市场上逛一圈,见到中意的石头田恩宏宁可肚子挨饿也要掏空身上的钱把石头买下来。1987年,好像命中注定一般,田恩宏到青岛出差时看见了一块非常独特的石头,这块石头正是前文提到的“白发石”。他几乎是对“白发石”一见钟情了,当下就掏钱买了下来。
田恩宏回忆到,当时第一眼看到这块石头,就震惊于石头上居然长满了像人的头发一般的白色丝状物,他意识到这块石头绝不简单。除了外形有些奇特之外,“生发石”与普通鹅卵石并无两样,通体呈乳白色,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十五厘米,形状宛若人的头部。“生发石”的奇特之处在于,石头的一面生有“白发”,数量有上千根之多。远远望去,白色“须丝”俨然一头飘逸的长发,加上形状酷似人头,乍看之下,和“白发魔女”没什么两样。这些须丝虽像头发,却是中空的,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细孔,长度从5厘米~10厘米不等,比人的头发略粗一些。
兴冲冲地把“白发石”带回家中,田恩宏带着它遍访专家,却始终没有人能够弄明白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东西,一个不解之谜更是困扰了田恩宏许多年—— 石头上为什么会长出头发呢?而在最初两年里,这些“白头发”像是长在人身上似的,竟然还在不断地变长。通过两年内的照片比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白头发”确实变得长了一些,粗度也有所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块石头是活的吗,这个有生命力的“怪物”究竟是动物、植物还是别的什么生物呢,或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外星生物?田恩宏刨根问底,希望能够遇到有识之士为他答疑解
惑。他走访过不少奇石收藏家,也到过一些科研单位,连续几年在展览中蝉联金奖,石头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生发石”的身世之谜却始终没能破解。
“身世之谜”终被解
事情在将“生发石”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开始有了转机。“生发石”让研究人员大呼神奇,却也无能为力。不过73岁的老专家、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却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怀疑,“生发石”的发须可能是某种海洋生物,建议将“生发石”送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田恩宏把“生发石”带到了位于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最终破解了这个困扰田恩宏许久的难题。
一开始的时候,海洋所的专家们推测它是一种海洋植物,特别是在最初的两年之后“白发石”的须丝不再生长让研究人员相信这是海洋藻类植物,生命力十分旺盛,能够在两年的时间里离开海水继续生存。但长期从事海藻系统分类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否定了这种猜测,因为通过把“发须”浸泡在盐酸中发现,发须中不含钙质。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生发石”竟然是一种动物?排除了是海洋植物的推测,“生发石”被初步认定是一种生活在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附着在石块上后慢慢生长逐渐形成的,并由于某种原因被转移至浅海生活所致,而非石头长出的“头发”。专家们通过对“生发石”进行仔细观察后进一步推断,以它这种生活方式和生长状态,不可能是其他动物,“生发石”的发须应该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高等的一种——头盘虫,属于半索动物门。
头盘虫最基本的构造是,虫体附着在石头或者贝壳上面,然后虫体的分泌物逐渐形成一根细细的管子,虫体头部的构造像个圆盘子,所以叫头盘虫。那么,这块“生发石”到底是不是海洋动物头盘虫呢?这种头盘虫又是属于哪一种呢?问题接踵而至,需要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下去。
通过在解剖镜下面对“生发石”的发须进行观察发现,这种头盘虫的管和其他18种头盘虫都不一样,比较特殊。难道这是一种新的头盘虫?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对比检测,“生发石”的身世之谜终于揭开了,科学家鉴定其为半索动物门羽鳃纲头盘虫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多板直管头盘虫。
从无脊椎动物是怎么进化到脊椎动物一直都是科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半索动物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类群,它的研究对整个动物界的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整个身体结构和脊椎动物都有很大的差别,无脊椎动物的神经都在腹部,而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都有一根脊椎在背后。从体型上来看,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这个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一直还是个谜。
哥斯达黎加石球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一处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漫山遍野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最大的石球直径达米,重16吨,最小的仅有数公斤重。球面异常光滑,光可鉴人,上面刻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有直线的,有斜线的,还有三角形的等,相互交织。石球外形浑圆、 近乎完美,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要知道,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此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石球,它们好像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这里。
哥斯达黎加石球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直径误差小于,简直是非常理想的圆球。一位科学家盛赞巨型石球是“巧夺天工, 近乎完美的上乘之作。 即使用现代的卷尺和铅锤线来度量也找不着半点瑕疵”。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
远古时期的哥斯达黎加人虽然不乏能工巧匠,然而,打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平均重达十几吨,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凭一些简陋的原始工具能完成吗?要知道,即便是现代的机械都不一定能够保证每个石球如此完美。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最近的花岗岩石矿也远在迪奎斯河三角洲40公里~50公里以外的山坡,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迹。那么,石匠是怎样移动巨型石块的呢?如果石匠是在矿场内就地雕制石球的话,把制成品运送下坡时就得极为小心才行。你能想象,在没有现代机器的协助下,运送巨型石块有多困难吗?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如果这些石球是在其他地方雕刻完毕后再运送到此处,那古人又是如何在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帮助下完成这一奇迹的呢?此外,还必须要修建足够宽敞的道路才行,但是在周围考察了很久,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道路的遗迹。
虽然古代的石球在其他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及美国也时有发现,但哥斯达黎加的石球有着太多的惊人之处。首先,石球的雕制一丝不苟、圆浑匀称、石面光滑,且总有20颗或以上的石球被放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石球被排放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和直线等,而且时常指向地球的磁北位置。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对于石球的摆放是天然的还是故意为之的,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人根据当地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传说: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认为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具体是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这样的猜测很有噱头,但找不到确切的证据。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至于石球原来的用途,恐怕谁也说不准。它们也许是某族长或某乡某镇的身份、地位象征,也可能是宗教或仪式的标志。 也许有一天,考古学的新发现能解开哥斯达黎加这个关于石球的不解之谜。
它是外星人制造的吗?
自从瓦什卡奇石被发现以后,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到底是陨石残留,还是天外来客的工艺品呢?科学家年复一年地研究,却一直没有办法得出结论。
瓦什卡奇石是在1967年夏天由前苏联的几个工人偶然发现的。几个朋友相约去瓦什卡河钓鱼,在岸上发现一个拳头大小的物体,发出明亮的白光。这个物体散发出奇特的气味,几个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很是好奇地打算锯开。没想到刚用锯子轻轻一蹭,这个物体立刻迸出白色的火花。
研究机构用一系列光谱测定法对这一被命名为“瓦什卡拾物”的物体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物体是稀土元素混合物,其中铈含量占%,
镧占%,钕占%,还有含量不多的铁和铬以及混杂其中的含量不超过
%铀和钼。围绕这块奇石,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它是不是人工制造的?对此,世人分歧很大。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稀土元素的专家得出结论认为,这块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制造的。因为顾名思义,铈、镧、钕等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而人们却在一小块物体中测出了含量多得惊人的稀土元素。再说,如果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那么这些元素是不会这么结合在一起的。另外,铀的含量竟比正常水平高出140倍,而且人们没有发现里面有铀的分解物。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说,这块奇异的混合物是人工制造的,大概是在10万年前被生产出来的。
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他们指出制造这一合成物的条件只有在我们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的氧通常会与铁起反应,使金属发生氧化。因此,所有混合物中都会有氧化的痕迹,但是在这一物体中却没有发现这种痕迹。任何由稀土金属构成的合金中都一定会有诸如钙、钠这些常见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经过最先进的净化后获得的标准样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测出这些元素,而在“瓦什卡拾物”中却找不到丝毫钙和钠的痕迹。专家们确信,在现有的工艺水平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不含这些杂质的合金的。组成这块混合物的各部分纯净得出奇,专家们确信,目前地球上的工艺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可见“瓦什卡拾物”乃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只不过是陨石的碎片。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东西伯利亚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陨石后,在那里的苔藓层也发现稀土金属含量增加。在陨区生长的树木中,铀的含量比远离陨区中心的树木高600倍,所以说,瓦什卡奇石只是外星球的陨石碎片而已。
还有专家持另外的看法,首先否定了瓦什卡奇石是外星人遗物和陨石碎片的观点,它的年龄不会超过30年,而并非有人所说的有10万年。在30年前人类已经拥有观察宇宙空间的全套设备,如果是外星人或天外来客的产物,不可能不被发现。随后,专家们指出瓦什卡奇石实际上只不过是“黑闪电”的产物。而所谓“黑闪电”,其实是大气中的一些活泼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巨大的能量,在发生爆炸时能产生一万多摄氏度的高温。当“黑闪电”作用到土壤和矿物后就可能发生烧结和熔炼,从而“制造”了这块奇特的怪石,它本身也可能在那里沉积,以致一碰就发出了不寻常的亮光。
可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不足,因而一时还很难在学术上取得一致意见,争论还得继续进行下去。
杀人的石头
石头也能杀人,这不是一个玩笑,而是用鲜血的代价换来的血淋淋的教训。我们所说的石头杀人并不是用石头作为凶器,而是指带有强烈辐射的石头会损坏人体机能,致人死命。这些石头五颜六色,颜色很是鲜艳,但就像美丽的毒蘑菇一样,虽然好看,吃进肚子里却会要人命。美丽的外形和迷人的色彩是这些石头掩饰自己杀手身份的最佳选择,人们通常会被其外表所吸引,从而丧失了戒心。当我们看到奇怪的石头时,记住,请勿靠近,更不要贴身存放。在印度尼西亚有一名男子在采矿过程中发现一块闪烁着奇异色彩的石头,就悄悄地把石头收藏起来。谁知过了几天,这名男子的眼睛开始不断流泪,看东西也出现幻影。医生诊治后发现他的眼睛受到强烈射线的辐射,刺激过大。除了眼睛,身体其他部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患癌症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上了数百倍,他的后半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测。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杀人的神秘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境内,流传着一种可怕的传说:耶名山上有一块杀人石。耶名山是马里境内的著名山峰,风景秀丽,雄伟壮观,耶名山的西边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林中有巨蟒、凶残的鳄鱼、狮子、老虎等繁多的野生动物。然而,在耶名山的东麓,却极少有飞禽走兽的踪迹,当地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非常敬畏。想知道原因,这就得从那场地震说起了。
1967年春天,耶名山附近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远远望去,震后的耶名山东麓笼罩着一层飘忽不定的七彩光晕,特别是雷雨天,那光晕变幻不定,显得绚丽多彩。当地的土著传说,神秘的光晕就是震后从地缝中透出来的神奇光芒,因为在那里藏着历代酋长的无数宝藏。这个说法刺激得所有人蠢蠢欲动,很多人前去探宝,却一去不回。马里政府为了澄清事实真相,探清失踪人员的去向,派出了以阿勃为首的探险队,一行8人进入耶名山东麓进行实地考察。
探险队员刚来到山脚,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在电闪雷鸣中,不只是阿勃,其他的队员都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片山林的上空被一层光晕所笼罩,光亮炫目。光晕的颜色不断变幻,由红色到金黄色,最后又变成碧蓝色。暴雨之下的光晕,更是姹紫嫣红。雷雨刚停,阿勃下令探险队马上进发,迫不及待地要探清究竟。一路上,他们发现路边躺着许多死人。这些死人的身躯扭曲成各种姿势,口眼不受控制地歪斜着,显得极其痛苦,显然他们生前都经历了可怕的事情。从尸体的僵硬程度来看,这些人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这炎热、蚊虫肆虐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烂。这些人可能是不听劝告偷偷进山寻宝的,可是他们怎么都死了,而且死得如此莫名其妙和痛苦?
探险队分散到四处搜寻线索。突然间,一名队员发现一道七彩光芒从一条地缝里射出,色彩不断地变幻着。莫非这里真的有历代酋长留下的宝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人们终于从地缝中清理出一块重约五千公斤的椭圆形巨石。这块巨石是半透明的,上半部透着蓝色,下半部泛着金黄色的光,不仅如此,巨石通体又呈嫣红色。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一名队员突然叫道:“我看不清东西了!”另一位队员也说:“啊,我手脚都动不了了,不好,我的四肢发麻,全身无力!”队员们纷纷开始抽搐,一个接着一个相继栽倒。此时,只有一直在旁边监工的队长阿勃还能保持清醒,他想这可能与那块巨石有关。
想起那些躺倒在路边痛苦死去的尸体,阿勃满腔恐惧,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坚持了下来,他强拖着开始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去报信。刚刚到达山脚,他终于坚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有行人路过,发现昏迷的阿勃。送到医院里抢救之后,他清醒了过来,挣扎着虚弱的身体告诉人们在耶名山上发生的事。医生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发现,阿勃受到了强烈的放射线的照射,辐射的程度可以与核反应堆相媲美了。
接到报告,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上准备抢救其他7名探险队员,但无一生还。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渊。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杀人”之谜,但因找不到实物而无法深入研究,这就使得“杀人石”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耶名山也成了生命的禁区。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26
经验
9428 点
B币
4322 个
原创
4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0 分
推理积分
1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6: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血的石头
在南京明故宫的午门,有一块很是引人注目的石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血迹石”。在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着一团团红褐色的斑纹,乍一看,就像是鲜血渗透到石头中去了。传说血迹石在下雨天里还会渗出一摊摊血水。民间相传,血迹石里的血迹就是明朝巨儒方孝孺当年头撞阶而死时所留下的,下雨天时的血水就是方孝孺对明成祖朱棣的沾满血泪的控诉。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民间传说很多时候都会把历史故事与一些神奇的现象联系起来,是真是假我们暂不追究,那你知道“血迹石”为什么会流血吗?
实际上,“血迹石”在中国还不止一块,它们各有各的神奇之处。
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祥运村村后的小山上有一块神奇的石头,每当下雨的时候,这块石头就会渗出红色的液体,血红血红的,像极了鲜血,当地人都把它称作“吐红石”。更神奇的是,当石头“吐红”时,那就意味着台风即将来临,村民们只要一看到石头“吐红”,就知道天气要变化了,渔民就赶紧收拾东西上岸,再也不敢出海。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注意到的神奇发现,让渔民们有了可靠的台风预报系统,成了当地人生命的保护神。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偏偏在石头“吐红”之后还要出海,结果就一去不复返了。鲜血的代价证明了这块石头的神奇之处,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吐红”,而且偏偏是在台风来临之前呢?
苏州虎丘也有一块渗血的石头,叫“千人石”,每到滂沱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传说千人石下即是吴王阖闾的坟墓。吴王生怕修建自己坟墓的工匠们泄露内情,引得贪心的盗墓贼让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就把所有的工匠都捆了起来,一个个地在千人石上杀掉,因此人们说,那是工匠的血浸透了千人石的缘故,一下雨,就渗出来了。淡淡的“血水”,使人们同情那些能工巧匠的悲惨命运,痛恨吴王的残暴行径。且不说传说的真实与否,千人石历经两千多年,为何至今还在“渗血”呢?
其实石头会流血并不神秘,其中奥秘都是由于血迹石特殊的构造和石质所造成的。血迹石里含有大量的铁的物质,在经历了千万年的风化和氧化之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铁,每当下雨的时候,氧化铁就会随着雨水,顺着石头裂缝渗出表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血液”。更具体地说,血迹石是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岩中常见的石灰岩构成的。这种血迹石是在海底形成的,当时海底死亡生物的骨骼中含有的钙质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便形成了血迹石。此后由于地壳变动,海底的血迹石变成了山上的石块。所谓血迹石,实际上是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吐红”、“渗血”都是因为石头内部的氧化铁被雨水淋溶出来,就好像石头在流血一样。
地板上的鬼脸
地板上的那些“鬼脸”成了西班牙中部山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贝尔梅兹村村民玛利亚一辈子都不愿提起的噩梦,但现实让人无奈,她不得不和“鬼脸”同处一室,用尽各种办法也不能让它们消失。更诡异的事情是,当玛利亚去世之后,她出生的旧房子里也出现了一张抹不掉的“鬼脸”。
回复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人工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微推理|小黑屋|Baker Street推理缘地|推理书库

GMT+8, 2024-4-29 21:07 , Processed in 0.1610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